下背痛常見的原因有哪些?
下背痛的原因很多,常見的包括:
軟組織受傷/背部筋膜發炎:這是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。包括背部的肌肉、韌帶、肌腱的急慢性拉傷、扭傷、挫傷。上班族坐辦公桌或因運動間接造成的下背疼痛,則是慢性肌腱炎或肌肉疲乏居多。
椎間盤突出症:在年輕人引起下背痛甚至導致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中,本病占很大比例。病因是椎間盤周邊的纖維環破裂,致中間的髓核向後突出,壓迫坐骨神經根,引起所謂的坐骨神經痛,一般為單側。
脊椎退化性關節炎:起因於脊椎的老化,俗稱長骨刺,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脂肪層也因長期關節炎造成纖維化而變硬,原本專司保護神經的構造失去原有的彈性,再配合骨刺的夾攻,也會壓迫坐骨神經根,造成坐骨神經痛。這時病患不但腰痛,還伴有下肢的麻木感。嚴重的病患還會有下肢無力、抽筋,或走路走不遠的現象。
壓迫性骨折:停經後女性因骨質疏鬆症造成壓迫性骨折的例子很多,也是老人駝背的主因,常有兩側對稱的劇痛發生。
椎弓斷裂或合併脊柱滑脫。
原發性或轉移性脊椎腫瘤。
僵直性脊柱炎。
脊柱側彎。
腎臟病。
輸尿管結石。
男性攝護腺發炎或女性骨盆腔發炎。
情緒、壓力,身心症。
有哪些人是下背痛的高危險群?
約有百分八十的人,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。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是高危險群。
下背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求助醫生?
疼痛無法忍受,或是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時,就應該到醫院求診。下背痛的重點不是在解除疼痛,而是找出病因。
改善下背痛的方法有哪些?
自己在家可以先做的處理:
最重要的就是休息。臥床休息。
如果平躺膝蓋下要用棉被墊高。也可以側躺。
切忌推拿。避免一切會痛的動作。不要故意嘗試彎腰轉身的動作。
可以熱敷或泡熱水澡。
如何治療?
藥物治療: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與肌肉鬆弛劑。
物理治療:如按摩、針灸、低能量雷射治療、運動治療、腰部牽引、電療與熱療等,主要由復健科執行。
注射治療:醫師在移動式 X 光機的幫助下,將一根長針由病患背部經皮置放到引發疼痛的神經根,從椎間孔處注入適量的麻醉藥及消炎作用的類固醇,發揮麻痺神經痛感和抑制發炎的作用,幾小時之內就有明顯止痛效果,且7成的病患可延續數個月內有效。
外科手術:大多數的下背痛患者「談刀色變」,其實真正需要開刀治療的病例很少,但是必要時,例如椎間盤突出併下肢肌肉萎縮,或疼痛不已保守治療數月無效,又確診出病因,則必須慎重考慮外科手術。然而,手術後也不是代表一勞永逸。因為不管是椎間盤、椎板或脊椎開刀,原本就是受損組織,會比正常的老化得快,也容易再度受傷,出現背部手術後症候群,症狀為疼痛,腳麻等。
日常生活及工作注意事項、坐姿、站姿、睡姿等。
穿著背架及束腹。
如何預防或復健下背痛?
避免久坐,不要長時間(超過30分鐘)維持同一姿勢。若需久坐時應以背墊支撐下背,並使用高背座椅。且坐時姿勢要端正。
日常生活中,以平躺時脊椎所受的壓力最小。
不要睡太軟的床,對腰椎間盤壓迫神經的狀況會惡化。
臥床休息時可於膝下墊一個枕頭。
避免急速前彎及轉身、身體過度向後仰等可能會傷害背部的動作。
需轉身去接或拿東西時,不要只扭轉上半身,應盡量整個身體轉過來。
拿舉物時應將兩腳分開約 45 公分,一腳在前,另一腳稍微在後,膝蓋彎曲蹲下,保持背部平直,物品盡量靠近身體,兩腿用力站直,將物品舉起。彎腰提重物是腰部最吃力的動作,腰背不適時應盡量避免。
熱療可以改善背痛,例如泡熱水澡(或用熱水沖腰背痛的部位)、熱敷等,但溫度不可過高,時間不可過久,以免燙傷皮膚。
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。例如:游泳、步行、慢跑。